“乘桴入南海,海曠不可臨。茫茫失方面,混混如凝陰?!碧拼娙藦堈f流放經(jīng)過南海時,深刻感受到生命虛懸海上,危不可測。海南省三沙市所轄海域古來素有“九乳螺洲”“千里長沙”“萬里石塘”之稱,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黃金水道的危險地帶。
新華社???月3日電題:一簿一羅盤 乘風到南洋
新華社記者夏天
“乘桴入南海,海曠不可臨。茫茫失方面,混混如凝陰?!碧拼娙藦堈f流放經(jīng)過南海時,深刻感受到生命虛懸海上,危不可測。海南省三沙市所轄海域古來素有“九乳螺洲”“千里長沙”“萬里石塘”之稱,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黃金水道的危險地帶。
千百年來,海南漁民手持羅盤,駕駛木帆船乘風破浪,向陌生海域不斷尋險和開拓,用海南方言將南?!案!钡暮骄€和知識經(jīng)驗記載于冊,為沿途抵達的島礁沙洲灘命名并長期經(jīng)營開發(fā)。自元代起,一種如“天書”般的航海秘笈已在海南島東部的漁民群體間代代流傳。
現(xiàn)藏于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的駛船更流簿(手抄本)復制品。新華社記者 夏天 攝
南海航道更路經(jīng),俗稱“更路簿”或“更路傳”,“更”指航行里程,“路”指羅盤的針路,即航向。祖述有自,記載成冊,更路簿是每位船長出海必備的航海圖,2008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“自大潭過東海(西沙海域),用乾巽使到十二更……”,現(xiàn)存于世的更路簿多以此起筆,海南省瓊海市的千年漁港因此得名“潭門港”。港口邊,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近年來走紅,被游客們稱作“潭門故事館”。
館長兼講解員,還是瓊海市級更路簿傳承人,王振忠出生在一個船長之家,其祖父和父親的航跡曾遍布南海。他在館內(nèi)珍藏著家族傳承的更路簿、羅盤、老地圖、海撈瓷等老物件。其中,幾盞煤油燈來自遙遠的南洋。
“這是爸爸和爺爺從新加坡買回來的南洋貨,我還記得小時候爺爺教我說英語、馬來語和越南語?!蓖跽裰艺f,早年瓊海人下南洋務(wù)工稱作“南洋客去番”,這些番客大多搭乘同鄉(xiāng)跑南沙作業(yè)的漁船遠去南洋,逐步形成了現(xiàn)在東南亞規(guī)??捎^的瓊籍華人華僑群體,而潭門船長手里的更路簿儼然成為最好的見證。
現(xiàn)藏于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的王振忠家族祖?zhèn)鞲凡驹蛷陀〖?。新華社記者 夏天 攝
現(xiàn)藏于瓊海市更路簿博物館的南洋煤油燈。新華社記者 夏天 攝
王振忠正在講解如何使用更路簿和羅盤在海上航行。新華社記者 夏天 攝
學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更路簿不僅用于漁業(yè)生產(chǎn),還引導漁民前往東南亞商貿(mào),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(qū)的民間往來。漁民蘇德柳、蘇承芬的更路簿都記錄了由南海到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航線。
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館員趙玨琪驚奇地發(fā)現(xiàn),在海南漁民梁其銳祖?zhèn)鞯母凡境局?,有一段“自新州去琶里更”的記錄,即從新加坡至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。
“憑借自身的航行經(jīng)驗和更精密的導航技術(shù),海南漁民進一步拓展了前人的航線,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生出了更加繁茂、細密的分支。”趙玨琪說,更路簿恰能印證并勾畫出20世紀早期南海國際貿(mào)易的雛形。
更路簿研究的奠基者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曾在著作中寫道,海南漁民將捕撈的漁產(chǎn)品運到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售賣,他們敢于和陌生國家的商人做生意,骨子里有冒險、外向和開放的基因,同時也十分注意商業(yè)行情。
比如不少老漁民口述,當時他們在海外市場得知,馬蹄螺的殼可以做成飛機的機身涂料而不脫落,馬蹄螺殼在新加坡價格看好,于是他們一改過去賣螺肉的做法,轉(zhuǎn)而賣殼賺大錢,梁其銳家族就是靠馬蹄螺發(fā)家。
趙玨琪還發(fā)現(xiàn),“梁氏家族從海外商人手中購買當?shù)馗魃懔虾秃.a(chǎn)品,又將其運回海南和廣東進行銷售?!备凡局芯o接著印尼更路的粵瓊更路,正是記錄從海南的七洲列島、大洲島前往廣東的湛江、廣州等地的航線。
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館員趙玨琪正在翻閱更路簿(復制件)。新華社記者 夏天 攝
為了更好地保護、研究和傳承更路簿,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多次深入當?shù)貪O村做田野調(diào)查,廣泛征集更路簿等文物,進行修復、保管、仿制以及文本研究。
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邀請?zhí)堕T老船長盧家炳制作鯉魚燈。(受訪單位供圖)
“館員利用專業(yè)技能幫助漁民修復家譜和更路簿,漁民又將原件捐贈給博物館研究和展示。”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,博物館既為潭門保存了原汁原味的漁家文化,還把“天書”翻譯成大家能讀懂的南海文化,讓更多的人了解更路簿,觸摸到前人久遠而勇敢的“耕海”之旅。